讓研究進入真實的生活場域,以協力共創的知識,促進創新治理及產業
校園作為一個
智慧生活實驗室
參與式感測
- 以「舒適度+」為概念,建構室外(溫度、濕度、風速、光能、懸浮微粒、噪音)、室內(溫度、濕度、懸浮微粒、揮發性有機物、二氧化碳)以及移動(溫度、濕度、懸浮微粒、揮發性有機物)等三個模組
- 以校園與周邊社區為場域,選出特定的室內外環境及課題,建構微氣候感測網
- 開發創客工作坊,邀請周邊的市民/社群共同製作與佈設感測器,拓展環境監測課題與量能
資料解析與再現
- 整合校內現有環境感測基站,建立感測數據的動靜態校準機制
- 結合現有學研成果,建立都市微尺度氣候模型
- 建構即時資訊展示系統,協助市民理解所處的環境狀況
治理公共倡議
- 以公民參與方式擬定因子 (公衛、社經) 及權重
- 建構年度性的氣候風險地圖,以作為城市氣候行動之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