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日白天漫遊在台北街頭,不難在路上看見汗流浹背的人們,到了夜晚仍感受得到包覆在周遭揮散不去的濕熱空氣,只好快快回家在空調的庇佑之下安穩的進入夢鄉。隨著都市擴張與發展,原本的綠色植物被灰色的水泥鋪面取而代之,而都市叢林中密集的建築物也大規模地使用易蓄熱的人工材質,大大影響了環境冷卻降溫的效果,使得都市地區溫度高於周圍郊區,而都市看起來就像是被高溫籠罩著,就猶如一座發熱的島嶼,這樣的現象我們稱之為「都市熱島效應(Urban Heat Island Effect)」。
過去我們在探索熱島效應,往往是使用衛星遙測方法反演算出區域地表溫度分佈,以及使用氣象局測站計算出都市中心與郊區的溫度差異,亦稱為熱島強度。前者方法受到衛星拍攝時間限制,無法反應即時的環境樣貌; 後者監測位置皆固定在標準測站環境,並不足以反應都市內部真實情況。因此,成功大學建築與氣候研究室(BCLab)從2018年開始,使用微型感測器在台灣六都建置高密度氣溫量測網,並將儀器廣布架設於都市街道、公園廣場、郊區綠地等地周遭的路燈桿上(約2.5m高之位置)。依蒐集而來的資料繪製溫度分佈地圖,可以看到都市內部在時間上細緻的溫度空間分佈變化,亦可以追蹤熱島中心移動的路徑。根據這些數據與溫度分佈圖集,進一步提供給社區或是地方政府評估與參考,進行環境改善和都市更新計畫,以打造舒適且永續的家園。
本團隊目前也在進行相似的環境監測計畫,於台北城南地區,也就是台大校園與周遭社區,設置更密集的微型感測器,不僅溫濕度,更加多元的加入空氣污染PM2.5等參數,用來反應環境數值。在此地區有十分多樣的土地利用型態,草坪綠地、農地、廣場、都市藍帶、教學大樓,以及住宅區域。屆時期待研究成果出來,能夠以觀測結果找出環境特徵,協助校園與周遭社區制定改善計畫與應對策略。
參考文獻:
林子平,2021。《都市的夏天為什麼越來越熱》
林炯明,2010。都市熱島效應之影響及其環境意涵,「環境與生態學報」第3卷第1期,PP.1-15。
Chen, Y. C., Yao, C. K., Honjo, T., & Lin, T. P. (2018). The application of a high-density street-level air temperature observation network (HiSAN): Dynamic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heat island in Tainan, Taiwan. Sci Total Environ, 626, 555-566. doi:10.1016/j.scitotenv.2018.01.059
Chen, Y.-C., Lo, T.-W., Shih, W.-Y., & Lin, T.-P. (2019). Interpreting air temperature generated from urban climatic map by urban morphology in Taipei.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, 137, 2657–2662. doi:10.1007/s00704-018-02764-x